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上方带顶的通道,一般是为人遮阳、避雨、小憩之用
影片细致描绘了充满热忱、不辞辛苦、一心挽救的社会观护员形象。3月31日下午,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共青团合肥市委员会指导,由合肥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协会(以下简称市青益协)、安徽光影盛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拍摄完成的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微电影《少年,你好》观映分享会在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国祯广场·庐西门电影文化艺术馆举办,有关赞助单位、支持单位、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团队、新闻媒体及青少年代表一百多人参加了活动。
他们感谢影片展现出了涉案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加大宣传,充分发挥影片的感召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并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自觉远离违法犯罪。电影故事主题围绕涉案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工作展开,主要讲述了一名未成年人因一时糊涂冲动触犯法律被司法机关控制,后由团市委主管的社会观护员老师介入,对其开展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和跟踪帮教,成功让其附条件不起诉,回归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并成功考入大学的故事。下一步市青益协将在团市委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模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传播青少年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张雷勇在讲话中指出,合肥团市委始终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积极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在围绕未成年人保护上下功夫。赵斌在致辞中强调,蜀山区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将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稳步发展,不断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切实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普法工作力度,深化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努力扩大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覆盖面,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张雷勇,蜀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斌出席活动并作讲话或致辞。观映会上,市青益协会长姚炜耀代表协会接受了影片赞助单位之一的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捐赠的八台电脑。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鹭,觅食时盘旋于西山上空。
极目远眺,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画面尽收眼底。作为一个时代的人文符号,它将给合肥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不断唤醒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先后接待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政要等。清人邵陵凭吊时曾赋诗《题稻香楼》悼念:惨淡郊原落日黄,一声秋笛下牛羊。
解放初期,解放军一支部队住在山上的简易房中,时间不长部队就转移了,此处又成为合肥市残老孤儿教养院,1956年安徽省委在此兴建稻香楼宾馆。《阿房宫赋》有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西山沟壑丛林浓密,树木苍翠,竹影扶疏,郁郁葱葱。楼与阁自古以来就是建筑中的翘楚,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所在,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为文人墨客所称颂。一时间,这里成为文人吟咏唱和的场所。稻香楼高楼不见人危倚 依旧西风送稻香稻香楼,这个充满魅力和承载太多历史的地方,未来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路标。
历史上,那一带就是古庐州的西山景区,那里西北接黑池坝景区,三面环水,中部地势高耸起伏,曲折蜿蜒,占尽庐州城风光绝佳处,自然景色异常优美。现在的稻香楼宾馆是安徽省国宾馆,馆内树木苍郁,竹影扶疏,鸟语花香。龚家所建的稻香楼位于合肥城西南角,今雨花塘(旧称稻香楼河,解放初期,合肥市鱼苗放养场在此处放养鱼苗,所以逐渐被人们称为雨花塘)护城河中的小岛上,有浮桥与城内相连。高楼不见人危倚,依旧西风送稻香。
其东北临雨花塘,其南傍稻香湖。蓝天飞云,浮动于银光水面。
当年,这座楼在庐州府很有名气,是庐州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湖塘之上,碧波荡漾,常年野鸟飞翔,鱼翔浅底。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老合肥的历史上留下来的许多楼与阁,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据《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稻香楼曾位于德胜门外西偏(此门在城南,楼在南门外偏西的位置),清康熙年间龚家所建。1959年的稻香楼宾馆(资料图) 从龚家始建稻香楼算起,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稻香楼历风雨百年,乾隆之后才逐渐衰败,至嘉庆仅存残基一千年以后,站在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庐州风光尽收眼底,而在这里也可以再次回味包公的清风作派、不畏强权,感受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知合肥的风土人情。
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滥用酷刑,民愤极大。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门口对联写的是,清风净宇宙,明月朗乾坤。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著名建筑滕王阁因诗人王勃的这首《滕王阁序》流芳百世。在包公祠的东边就是清风阁,是一栋大型仿宋建筑,1999年建造的,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一层为耿光日月厅,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庐州城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三山披锦绣,二水竞风流。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在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合肥的名楼与名阁见证着历史变迁,记录了时代风云,凝固了岁月沧桑。
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
这里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清风阁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合肥的包公祠位于芜湖路,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而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阁如其名,因与包拯息息相关,便应了这清风二字。
《阿房宫赋》有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他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但因建昌县离家乡太远,父母年事已高,他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
两袖清风则用来形容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老合肥的历史上留下来的许多楼与阁,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